有关人士:立法必须与基因研究同行
郭晓宇 白莲
【全文】
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这项伟大而漫长的工程里,华人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人数占了参与研究总人数的1/10。中国科学家的表现尤其出色,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计划。这与我国国内积极开展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于199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然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自1987年开始就注意资助基因组研究的有关技术。目前,基因组研究继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以及地方政府等多种渠道的经费资助。
面对发达国家在人才、技术、投资方面的巨大优势,中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必须采取适当的战略和策略才能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体系。经过学术界的反复讨论,根据中国人群资源优势的特点,形成了突出基因组多样性和疾病基因识别,并围绕这两方面目标引进和发展人类基因组研究新技术的基本思路。通过国家级计划的带动,组织了一批高水平的医学中心和遗传学领域的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全国性的遗传资源收集、保存网络,引进和建立了包括遗传和物理作图、较大批量DNA测序、基因定位、克隆、突变检测和生物信息学等在内的较完整的基因组研究体系。
1998年,国家科技部决定建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和北方研究中心。中心的宗旨是以推动全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为己任,做好各种学术和技术服务,全力支持国内优势单位的优势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研究中心赢得了国内基因组科学界的普遍欢迎,合作课题纷至沓来。目前,中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中心为龙头,带动一批重点和优势课题组的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分散倾向,敢做和能做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大规模研究。
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彻底改变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组织格局,意义深远。这种参与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研究,跻身于国际生命科学前沿,并做出重要贡献。
聚焦应用基因技术
当今世界,最能煽动人们情绪的科学莫过于基因工程了。许多以往致死率相当高的疾病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同时,对“衰老基因”和“长寿基因”的详细了解也将激发人类为增加自己寿命而努力。有科学家预言,通过改造或“关闭”某些基因,便可控制人类的衰老过程,理论上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1200岁。有报刊就此对民众进行调查,大多数人对寿命的延长并无太多兴奋,反而担忧因此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究竟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文特尔教授说的一句话是最好的答案:“破译基因组密码的意义就如同在刚发现电的那个年代,没有人能想象出个人电脑、互联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