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立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杨连专 罗军
【全文】
地方农业立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杨连专 罗军
中共中央 、
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将“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问题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简单地解决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是多养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改变,过去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被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所代替。供求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农产品出卖困难、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缓慢等新的矛盾。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依法有序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必须用法律和科学武装头脑依法有序进行,一窝蜂、一刀切的机械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还可能破坏已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很显然,进一步加强农法的立法和执法工作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保证,正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在部分省(市、区)人大农业立法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农业立法工作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形势发展需要,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法律体系,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
三、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需要地方农业立法的鼎立支持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尤其对于农业经济,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传统等方面原因,各地都有自己特定的情况和问题,如北方的旱地农业、南方的水田农业、人口密集地区的立体农业等等,对于这些特有的个性问题,国家难以为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有的即使在法律、法规中有所涉及,也只能是原则性规定,操作性较差,难以满足地方农业的需要。地方农业立法就是在维护国家农业法律统一性原则下的补充性立法,其首要任务,就是以立法的形式自主地解决应由地方自己解决的问题,以及中央立法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地方立法体现的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拾遗补缺”作用,重点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并把改革和发展的决策同地方立法结合起来,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建立在法制的轨道上。 所以,地方农业立法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是解决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的制胜法宝,也是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