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第三种犯罪:持有型犯罪研究[1]

  一、 基本特征:以犯罪对象性质评价主体行为
  所谓持有型犯罪,以笔者所见,学界至少有五种颇具争议的见解[2],较赞同的是,指刑法规定以行为人支配、控制(包括持有、拥有、私藏、携带等)特定物品或财产的不法状态为构成要件的一类犯罪[3]。理由是:1,凸现了本罪有别于他罪的本质特征,显示出犯罪对象的性质对主体行为的评价至关重要[4];2,不依附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评价犯罪构成,认识到本罪形态的独立性。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以主观心态非法及行为非法,作为构成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形态,通常不影响犯罪性质。例如,盗窃钱财和枪支,对象的差异虽导致罪名不同,适用法条有别[5],但实际支配犯罪构成的,仍然是犯罪动机和行为,对象仅能影响结果的处理。而持有型犯罪却以犯罪对象的非法性影响行为的非法性,即持有型犯罪的性质取决于犯罪对象的性质。若用主观心态和行为来评价,似乎功能不足。
  根据中外刑事立法例,持有型犯罪的对象限于几类特定的物品和特殊的财产。第一类,即最常见的,是毒品、假币。毒品、假币为祸之烈,毋庸赘述。规定非法持有毒品、假币为犯罪,不仅是各国国内法的通行做法,也是一些国际公约的内容。我国《刑法》第172条、第348条、第352条作了规定。第二类,是危险物品,包括武器、弹药、管制刀具、爆炸物、易燃物、放射物、毒害物、腐蚀物。禁止持有危险物品,是出于维护公共安全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的考虑。我国《刑法》第108条130条163条297条均有规定。国外刑事立法也有许多类似实例,如英国《火器法》规定任何人无照持有武器均可构成犯罪。第三类,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人员)的不法财产。我国《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香港1971年《防止贿赂条例》第10条规定的“拥有无法解释之财产罪”,新加坡1988年《反贪污法案》第4条规定的“持有非法财产的犯罪”,均属于相似的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公务员公务活动的廉洁性。第四类,是其他特殊物品,如机密文件。我国《刑法》第282条第2款作了规定。有学者将持有型犯罪对象限定为“管制物品”[6],笔者认为不妥,如此,则将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排斥在外,有悖制定该罪的法律渊源,不能揭示该罪的特征,在实践中可能导致该罪的误认。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