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间悄然兴起的‘抵制中国货’暗潮,当然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映,尽管没有人站出来承认。长期以来,在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的词典里,民族主义只属于那些不甘衰败的国家、反民主国家。事实上,这种东西也属于美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民族主义始终是美国社会异常活跃的精神力量……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来说,‘在美国,民族主义是不敢说出自己名号的’。”(伊铭:《抵制中国货的现象——美国民族主义的暗潮》)。
美国南加州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教授认为,其实像布里格斯这样的美国人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们保守、富于爱国情怀,民族主义情绪也比较重,许多美国人也许都有他这样的想法,只不过没有公开表达出来罢了。当然从中国方面来看,总体比较起来,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恶感较之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恶感来的更强烈些。
于是,我们似乎真的堕入了文明冲突的陷阱,我们因为利益且不完全因为利益而互相仇视无法自拔。相对于政府间的敌视而言,这种民众之间受了引导而“自发”的敌对情绪对双边关系应该更具有长久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仿佛民族与宗教之间的仇恨,不知不觉无缘无由的种下孽根,点滴积累在集体无意识中酝酿成长,最后仇恨本身变成了理由变成了原则变成了价值获得了生命在十几亿人头上张牙舞爪,大家什么都不思考什么都不辨识看到的只有对手变形后的狰狞。
我的同学和朋友西西在最近更新自己的主页时用了《对话》这样的标题作开篇词。发这样的感慨,就“外事”方面而言,可能是因为最近刚就一篇所谓“奴隶的胜利”的网文打了笔架。那篇东西是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转到我们经常出没的同人论坛来的,大体意思是因为美国丢失了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的席位,所以《纽约时报》记者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恼羞成怒抛出了一篇所谓“奴隶们的胜利”,于是这个署名Canadian Chinese的留洋同胞不堪其辱,“……实在忍不住了,想要对美国人说点什么”,在历数西方文明历史上的种种恶行之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异族观始终是:实力平等才和平共处,一旦自己实力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就只有一种方式——奴役。……而《纽约时报》的‘奴隶’标题,不过是再一次印证了这一点而已。”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如果真的仅仅因为苏丹替代了美国在人权委员会中的席位就公然叫嚣“奴隶们”胜利了,那么这个William的确够明目张胆了。
但西西好奇之下查看了《纽约时报》上的原文,却发现那个华裔加拿大人所攻击的对象并非什么“Triumphs of the Slave”,而是“Slavery Triumphs”——《奴隶制的胜利》。这里我不引述原文,只引用西西对William文章的简短归纳:“第二段等于已经为标题提供了注解。世界上还有某些国家无视人的权利与尊严,把国民当作货物买卖,对国民肆意虐害已是家常便饭。苏丹正是这样的一个代表。而这个苏丹,竟然在这次投票中当选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非洲代表!这不是奴隶们的胜利,如果‘奴隶们’可以用来描述苏丹国民的处境。这是那个奴隶制政府的胜利,是人权的悲哀,是‘奴隶们’的悲哀,是所有一切不是‘奴隶们’的‘自由人’看见奴隶主对人权委员会畅意狂笑而心生寒意的悲哀。”(http://simon_xi_zhang.home.chinaren.com/report/slavery_triumphs.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