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
olddish
【全文】
态度决定一切
——读朱苏力《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法学和法制》
蔡莉敏
正如朱苏力所述的,后现代思潮无所不在,作为一种态度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动。就拿阅读来说吧,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理论中存在着这样的说法,文本一旦生成,作者就死了,余下的只是读者的工作。由于其自身的经历、知识、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样性与差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看的似乎是一个东西,但看到的却又不是一个东西。[1]就如朱苏力不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我想在座的各位也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可是今天我们坐在这儿讨论,却不可避免的带有些后现代的色彩,因为每个同学都是怀着不同的态度来解读朱苏力的,争论越激烈的话,后现代的色彩也就越浓。有了后现代这样一个很好的挡箭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同样我也可以在这里胡搅蛮缠。以下就是我的胡搅蛮缠。
一. 此后现代非彼后现代
谁控制了定义,谁就控制他人的生命。[2]在后现代这个最根本概念的理解上朱苏力与季卫东有着截然的区别,如果说朱苏力偏向于将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态度的话,季卫东则强调的是一种历史时序。那么两者的分歧在一开始就出现了,而随后有关后现代与中国法学与法制的关系的争论也只是这一分歧的必然结果。就象走错了路一样,两个人只会越走越远。
对于后现代理论的争论,朱苏力与季卫东都没有犯什么错误,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而且这种差异并非源于法学,后现代在哲学就存在着多元的理解,不妨认为在后现代本身的认识上也是后现代的。总的来说,大致有下述几种理解:
1.从时间序列上来理解,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与发展。如意大利学者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那么后现代只能是现代之后,也就是不存在超越现代的后现代。
2.从文化形态的描述上来理解,“后现代”这一概念并不是基于历史年代的划分上的,而是对一种文化形态的描述。这种“后现代”的文化形态并不意味着出现在“现代”之后,而只是意味着对现代性文化形态的一种消解,意味着对现代性的宏大叙述的颠覆。在这里,“后现代”也就必然是作为一种同“现代”的话语性相关的文化形态来理解的,而不宥于当代文明的物质、经济结构。后现代就是反现代,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