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后现代问题
虽然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仍伴随着宗教的影响,但勿庸置疑的是,新教运动把传统的宗教逐渐降低到了个人或私人的事务上来,这与西方传统的“普遍、永恒的秩序”以及“正义”的理念是有分歧的。而更为致命的是,牛顿以来,世界被比喻成一台“大机器”,这种技术化、可操作、可预测性的比喻,使人们无所畏惧,丢失了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人们敬畏,敬畏神明——由此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核危机等一系列人与自然的尖锐冲突,乃至危胁至人类的生存。
1.后现代问题——信仰的危机:
对于传统的宗教化法律信仰的偏离,表现为一种“法律实体”*28的否认。从古希腊的“自然”,至柏拉图的“法治”,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正义”,古罗马的“万民法”,以至于中世纪的“神法”,“法”始终做为一种“秩序”,而具有一种独立性并超越于主权乃至神之上。这种自然法的倾向,使人们相信法律可以超越一个时代,一场革命而存在,是一个有机发展的实体。对于这种信仰追求,使得西方一直保有一种变革的勇气以及民主化,人道化的力量。但是现在,这种信仰也已偏离,个人主义的根基使人们不再追求“社会的共善”,而使法律必定要沦为一种操作的制度,而非一种秩序。
技术是没有信仰的。这是一个实证主义的时代:只有科学(即实证式的)才可用作研究;理性被弱化为纯技术功能;没有方向与盼望的科技妥协了其真实的解放可能性,毫不反省地沦为了统辖与移平一切的力量*29。但科技可以极大地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人们在技术的时代而变得无所畏惧,而且欲望无限膨胀,工具理性的思潮使“法”不再成为信仰,缺失了哲学的基础和思想的指引。这样的人类是贪婪的、危险的。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被破坏,而仅作为技术性规范的法律根本无法扼制人们基于贪婪本性而进行破坏;而且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进而推至国与国的关系上,道德指引的缺失,使相互关系失范,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所以人们需要信仰,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人们应该畏惧,告诉人们追求的目标,告诉人们生存之道。
2. 后现代问题的解决——理念与信仰的回归
后现代问题的症结在于信仰的丧失。这是科技作为一种思想的表现形式所无法回避的恶果。正如神话、哲学、宗教都会走向末路一样,科技不是万能的,他在完成了物质性成果的飞跃后,要被取代。
一个有趣的现象,西方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后,开始重新研究圣经的教义,开始研究古老东方的儒家思想,他们甚至于发现“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解决的矛盾性、局限性,可以借助于儒家的“义”—“利”理论加以调整与诠释。这实为一种信仰回归的趋向。技术的法律是刚性的,信仰的法律是柔性的,两者缺一不可。缺失了终极价值的指引(在基督教中为“千禧年的追求”),法律会异态化得繁冗而蛮横。其现今之所以得到贯彻,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在几千年法律传统下,西方社会中已形成的信仰的心理惯性。但,这是危险的,这种惯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因此,我们需要法律传统的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