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参见李清凌:《西北经济史·尾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 邓正来:《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 参见李炳泽:《多味的餐桌: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15] 马戎、潘乃谷:《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府村调查》,马戎、潘乃谷主编:《边区开发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16] 马戎、潘乃谷:《内蒙古北部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模式》,马戎、潘乃谷主编:《中国西部边区发展模式》(社会人类学论丛第22卷),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虽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可我们却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粮食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有关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部分土地有机质含量是7%,现在下降至3%至4%,流失速度是美国的5倍。农药的过量施用对环境的危害更大。建国初期我国施用的666等农药,化学成分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分解。参见林嵬文《专家呼吁高度警惕“农业污染”──撒化肥应像吃盐一样仔细》,《经济参考报》2001年2月13日。
[17] 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西北游牧民族的共同“情结”。比如内蒙古地方父老口碑承传说:成吉思汗曾经说过:“有一天我的子嗣们放弃了自在的游牧生活,而住进用污泥造成的房屋,那就是蒙古人的末日了。”转引自马戎、张敦福:《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发展模式》,马戎、潘乃谷主编:《中国西部边区发展模式》(社会人类学论丛第22卷),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18]相关资料及论述可参见费孝通:《边区开发:赤峰篇》,斯平主编:《开发边区与三力支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 系撒拉语,意为“现骆驼戏”,多在举行婚礼时表演,内容为追记撒拉先民从中亚一带迁来的经过。转引自郝苏民主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0] 郝苏民主编:《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21] 参见费孝通:《边区开发:赤峰篇》,斯平主编:《开发边区与三力支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页。
[22] 参见王斯福:《中国风水:历史与文化》;[日]渡边欣雄:《中国风水与东亚文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载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 土族社会的这种特定“时空设置”实际上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其重构不是一个用现代性因素完全彻底地取代传统因素的单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问题。时空设置中的现代因素与传统因素并存,才是普遍现象。参见高丙中:《时空设置的构造与重构:以土族为例》,载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 拉普普:《住屋形式与文化》,台湾境与象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另参见罗汉田:《庇荫: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文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25] 可参见[英]A·J麦克迈克尔:《危险的地球》(特别是关于“都市化与人类健康”、“城市乡村”的部分),罗蕾、王晓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 这种丧葬礼仪说明,死亡,并非虚无与寂灭,不是永恒地不在,而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另一个世界中的存在,或是再生的准备阶段。丧礼可以说是传统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过渡生命的舟船与桥梁。参见郭于华:《生命的续存与过渡:传统丧葬礼仪的意识结构分析》,载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 苏力:《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8] 苏力:《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