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大的是信息技术的生产、开发和提供。提供分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现在信息技术的硬件生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欧、美、日),也逐渐有一些部分开始转移到中等发达经济(韩、台、马)。这种分布的道理还是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在研制硬件上需要极大的资本投入。98年科研投入,康柏是45亿美元,诺基亚42亿美元……不发达国家则从事组装业务。
在亚洲,韩、台被认为是产业转型的成功经济。97年,台机电基本上是替国外组装,而韩三星电子全力发展高精尖产品。技术等级上,台机电不如三星公司,但97年前者营业额15亿美元,利润率40%;三星营业额130亿美元利润率仅15%。在投资上前者也远为乐观。可见,虽然其技术等级低,但资金回报率高,资金积累很多,三星只好靠大量借款维持。这是一个缩影,台积电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产业和技术升级方便;三星是标准的大公司赶超模式,向国内银行、国际市场借贷,资产负债率极高(韩国平均为350%,有的高达1200%),因此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打击殊大,而台湾97—98年经济仍保持增长,这完全得益于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由此可见,对于信息产业,我们在硬件产业上不能急躁、并轨、赶超。美国大公司一年投资科研20—50亿美元,而我国98年大中型企业的科研IND上投资总和仅为530亿人民币,98年政府财政预算不过4800亿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20家最大企业IND投资之和。这种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我们消耗不起。即使与他们花同样多的钱,缺乏经验和积累,成功机率也更小。在硬件发展上,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我们应借此积累资金。
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用动态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资金丰富、劳动力昂贵,美国在电脑组装上不会竞争过我们。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选择,是看其资本与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秉赋上的比较优势。目前,我们应充分利用优势,加快资金积累以促使将来的产业升级。而我们是否能创造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积累和发展速度,关键看技术的变迁。
对于发达国家,投资科研成功率仅有10%—5%。成功之后,技术进步对整个社会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发展中国家可以靠引带动进技术进步。这样,两者资本积累速度优劣就很明显了。98年美国全社会资本积累为负值,我国则为30%以上。预计20—30年,可以赶上美国的水平,这也是战后日本尝试过的道路。
|